本文为2010年《全国大专佛青论坛》之讲稿
引言
海外佛教组织有系统的进入马来西亚并开始发挥影响力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而且都是发源于台湾的佛教组织。这些影响随着海外佛教组织在大专的活动,也对原有的大专佛学会带来了影响。甚至有者认为带来了一定困扰。综合了前大专佛学会的领导层的意见及我个人的观察,海外佛教组织对本土佛教,尤其是大专佛教的影响可以分类成:(一)资源的分化和竞争、(二)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三)对新学佛者造成困扰及(四)自主权的受侵蚀。然而马来西亚是个结社自由的国家。我们无法也不该阻挠任何组织的成立。更何况,这些都是正信的佛教组织。而它们之外,还有很多附佛外道也在渗透大专学府,那才是真正的问题。其实影响大专佛学会最大的不是海外佛教组织,而是教育制度、社会风气、网络世界等等影响着我们的这一代大学生不再热衷参与佛教组织的种种事项。在面对如此许多挑战的时刻,佛教组织之间必须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其中最大的症结在于我们必须拥有正确的身份认同。我们必须以佛教徒的身份认同为优先,组织身份认同为次。作为有关大专的佛教徒,我们必须认同、支持大专佛学会为有关大专内唯一佛教徒的代表单位。
简介
大专学府是社会的缩影。大专佛学会和海外佛教组织青年团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海外佛教组织对我国佛教及本土佛教组织的影响。据我向一些大专佛学会的前领导人所了解,在海外佛教组织之中主要的还是佛光山和慈济比较活跃于我国大专学府。同时也并不是所有大专学府都存有海外佛教组织。此外海外佛教组织在各别大专的活动情况也各有不同。实际上,每一所存有海外佛教组织的大专学府所受的影响都值得以个案深入探讨。但是基于各种限制,而且遵循主办单位所订立的主题,我将以整体去讨论海外佛教组织的流入对于大专佛教的影响。
海外佛教组织的进入和影响
海外佛教组织有系统的进入马来西亚并开始发挥影响力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据马佛青前总会长继程法师的定义:海外佛教组织是指非完全本地化的组织,它们在马来西亚设有总会,但其行政、思想皆依另一个国家的组织做指导。根据这个定义,对我国产生影响的海外佛教组织有:马来西亚佛光山、马来西亚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马来西亚净宗协会及马来西亚法鼓山。而且都是发源于台湾的佛教组织。
台湾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蔡源林教授在陈秋平所著的《移民与佛教》一书的序文如此形容这些台湾佛教组织:“台湾佛教最为人所知的一大特色便是大道场发展成为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庞大佛教事业体的现象,故有所谓四大或五大山头的说法,且都积极拓展组织,互相较劲,目前这种组织模式也被带到大马来……”
海外佛教组织的到来马来西亚对我国佛教界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随着海外佛教组织在大专的活动,也对原有的大专佛学会带来了影响。甚至有者认为带来了一定困扰。综合了一些我面谈的前大专佛学会的领导层的意见及我个人的观察,海外佛教组织对本土佛教,尤其是大专佛教的影响可以分类成:
(一) 资源的分化和竞争
(二) 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
(三) 对新学佛者造成困扰
(四) 自主权的受侵蚀
(一) 资源的分化和竞争
海外佛教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最明显和直接的即是资源的分化和竞争。在马来西亚特殊政治氛围的大专学府了,这资源的分化可能会有更大的后遗症。马大佛学会前理事许俊辉在其《三个主流佛教》一文说的很详细和深入:“无可否认,我国的大专学府是充满政治味道的。要办大专组织,不可不了解我国学府里的政治环境。对于宗教学会,校方更是异常的敏感,所以许多佛学会办活动时往往遇到诸多困难,尤其是在分配资源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固打制’。如果在校内同时举办几个类似性质的活动,或者单一种族的活动,校方肯定做出各方面的阻扰。要清楚,在我国的政治环境里,其他宗教的活动是绝对不能给予回教徒参与,而我国大专政策是各大活动必须能够让三大种族参与的(理论上)非宗教活动。在宗教团体方面,当然只允许一个回教团体,至于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各一个团体以做代表性。若佛教团体名正言顺的有三个,对校方而言,其他宗教团体也可以有第二的代表。肯定的是,校方绝不会给回教团体出现明显的分支,不公平现象就可能会出现,而校方也有可能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其中的佛教团体关闭。这里只是从我在学府经验里的推论,但佛教徒不能忽略这个可能性。所以,我希望当其他佛教团体进入大专学府时,不要忽视我国大专坏境的事实,并更要深入考虑长远的未来。我国大专家长式的管理并不能与台湾这样高度民主的社会能做比较的,往往也只有真正在大专学府里搞过学会的人才清楚了解当中‘苦楚’。而现实中,各大专佛学会也经常在这样政治味道强的大专环境受到不多不少的打压。一不小心,学生团体会就可能成为校园政治底下的栖牲者。”
(二) 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
在我国,几乎每间大专都有本身的佛学会。虽然各有各的宗旨目标,但是不外乎以弘扬佛法及提供大学生一个学习佛法的平台为出发点。一直以来我国大专佛学会所提供的这个平台基本上是中立的,不分宗派的,完全符合我国佛教多元和圆融的精神和面貌。
然而所有的海外佛教组织却和我国传统的佛教面貌格格不入。这些组织不但在教义上有鲜明的宗派色彩,甚至有着强烈的“组织色彩”,严重的话即是“山头主义”。就如马佛青前副总会长在《移民与佛教》一书中所说的:“这些外国组织喜欢称呼自己为‘某某(组织名称)人’,虽然,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使信徒或团员们更有归属感,但最终它却导致对于组织或团体的认同多过于对佛法、佛教的认同,进一步的使‘山头主义’的问题趋于严重。”
马佛青前总会长继程法师也曾指出:“一向来,大马佛教组织,无论是南、北传,都尽量把佛教的概念放得很宽,允许信徒参加任何派系、团体,一位真正依法而行的佛教徒,绝不会刻意的设立个人标签,他应该很清楚的知道,‘我是佛教徒’,而不是‘我是xx人’。”
马大佛学会前理事许俊辉针对大专佛学会的情况认为:“大专佛学会应该是提供一个有系统的学佛班,和一个不倾向于任何宗派或任何组织的学佛环境。在这个中立的平台上,学佛人都不会先入为主地只认识某一个宗派或组织文化,而是从佛法最基本起步,所以许多大专都提倡‘扎根’的理念。虽然有些佛学会会倾向于某派系和教法,但这不破坏佛学会开放的平台,毕竟佛学会本身成立的宗旨并不附属于任何宗派,而是佛学本身。佛学会可以有不同的宗教导师顾问,也是会员与不同外面佛教团体的桥梁。学会也是集合各大佛教资讯(无论什么宗派)的最好管道。”
我个人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一次联合国内许多佛教团体的大型活动中,联合筹委会议决了印制有关活动的统一T恤。但是却有海外组织拒绝穿,因为他们只能穿他们本身单位的制服。而这对其他国内本土佛教组织的代表却完全不成问题。
从内修上看,过度的标榜宗派也容易让学生过早的将自己定型在某一个宗派上,而错过探索最契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从外弘来谈,过早的定格于某一组织,也将导致他们往后可能欠缺宏观的马来西亚佛教观。
(三) 对新学佛者造成困扰
海外佛教组织鲜明的宗派色彩和组织色彩,不但造成了我国佛教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同时也对一些新学佛者造成困扰。尤其是年轻的大专生,乃至于中学生。比如,国民服务的学员们就为马佛青和净宗协会分别到营地讲佛学课而觉得迷惑。
马大佛学会前理事许俊辉也提出这样的疑问:“三个佛教团体,各自有其管理架构,代表佛教徒,那么就失去任何一个学府的佛教代表。同时,三个佛教团体也混淆学生,三个都是弘扬佛法、佛陀的精神的团体,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要参加这个,而不参加那个?若三个团体站在同一阵线代表和做事,那么为什么需要三个不同的团体来做同样事情?若三个代表都标榜自己的不同,那么在弘扬佛教过程当中会互相争取有利的资源,那么就是分化。”
对这些新生而言,他们可能因此认为佛教是个四分五裂的宗教,而选择避而远之,或者选择投入其他宗教学会。那么对佛教就是得不偿失了。
(四) 自主权的受侵蚀
一如马大佛学会前理事许俊辉在《三个主流佛教》所指出的,“佛学会是大专生自己当家的学会,并不受任何外来团体的约束,这样的行政架构才能保障学生能够更自由、独立、开放地学佛。”但是海外佛教组织在大专里头的却不是由学生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会,这对一向标榜独立自主的大专佛教的自主权受到了侵蚀。这个问题放在大环境下的马来西亚佛教则是个更大的问题,继程法师甚至在1990年代使用“殖民”一词来形容这个问题。
我有个人经历可以作为例子。在几年前当卢胜彦来我国宣教时,我国几个主要佛教组织联合起来和真佛宗划清界限,并向大众厘清真佛宗不是正信佛教的时候。虽然慈济开始时和我们站在一起,但是他们事事却必须向台湾总部请示立场。一个在本土活动,应用本土佛教资源的佛教组织,在面对发生在我国内部影响国内佛教社群的事件时,却必须向位于外国的总部请示立场。这相等于把我国佛教殖民化了。把马来西亚佛教变成台湾佛教的附庸。但是马来西亚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一些应对的参考建议
针对海外佛教组织对我国佛教的影响,谭文信(谭郎)在他的《佛教徒如何看待山头主义》一文提出四点总结。虽然他是针对整体马来西亚佛教,但是这四点总结还是可以作为我们讨论海外佛教组织和大专佛教很好的参考。谭文信认为:
马来西亚是个结社自由的国家。我们无法也不该阻挠任何组织的成立。马佛青前署理总会长洪祖丰说得好:“从组织的观点来看,宗派多,山头多,门派多都不成问题,但彼此之间不能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那就是大问题。若各宗派进一步神化自己的法师/大师或活佛,甚至以他们取代释迦牟尼佛的地位,那问题就更大了。”更何况,佛光山、慈济毕竟都是正信的佛教组织,也具有正面的形象。而它们之外,还有很多附佛外道也在渗透大专学府。我认为那是更大的,也是真正的问题。另一方面,据我理解,大专佛学会、佛光山及慈济的所有成员的总和也仅占整体华裔大学生的非常少数。所以其实影响大专佛学会最大的不是海外佛教组织,而是教育制度、社会风气、网络世界等等影响着我们的这一代大学生不再热衷参与佛教组织的种种事项。
总结
在面对如此许多挑战的时刻,一如洪祖丰所言,佛教组织之间必须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大专校园外,本土佛教组织和海外佛教组织已经开始合作。这个大专论坛本身就是一个明证。但是组织之间要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认为,最大的症结在于我们必须拥有正确的身份认同。在我国现任首相提出“一个马来西亚”的很多年前,即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马来西亚佛教就已经相对于Theravada、Mahayana及Vajrayana而提出Ekayana,即一乘佛教。在佛教的大前提下,我们连传承都可以放在次要位置,更何况是我们的组织身份。我们必须切记,我们必须以佛教徒的身份认同为优先,而我们的组织身份认同为次。即是说我先是一名佛教徒,然后才是一个佛光人或慈济人。
回到大专的情境,我们必须以我们是此大专的佛教徒身份为优先。我们固然可以基于种种需要成立许多的佛教单位,但是作为有关大专的佛教徒,我们必须认同、支持及参与大专佛学会。其实大专里头出现大专佛学会以外的佛教单位,是一直都存在的现象。我当年在工大,就在佛学会的体制外,每个星期到校外的一所寺庙进行Pali语的诵经及佛法分享。但是那不减我们对工大佛学会的支持和认同。
(07/05/2010)
参考资料
陈秋平,2004,移民与佛教——英殖民时代的槟城佛教。柔佛:南方学院出版。
洪祖丰,2004,大马佛教史。发表於《世界居士佛教论坛》。http://www.mba.net.my/mybuddhism/History/Dev/HisDev009.htm
继程法师,1995,生命的感恩。般若佛法研修会出版。
许俊辉,2010,《三个主流佛教》
谭文信, 2009, 《佛教徒如何看待山头主义》,知心佛友网http://www.meetbuddhist.com/space.php?uid=152&do=blog&id=1178
引言
海外佛教组织有系统的进入马来西亚并开始发挥影响力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而且都是发源于台湾的佛教组织。这些影响随着海外佛教组织在大专的活动,也对原有的大专佛学会带来了影响。甚至有者认为带来了一定困扰。综合了前大专佛学会的领导层的意见及我个人的观察,海外佛教组织对本土佛教,尤其是大专佛教的影响可以分类成:(一)资源的分化和竞争、(二)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三)对新学佛者造成困扰及(四)自主权的受侵蚀。然而马来西亚是个结社自由的国家。我们无法也不该阻挠任何组织的成立。更何况,这些都是正信的佛教组织。而它们之外,还有很多附佛外道也在渗透大专学府,那才是真正的问题。其实影响大专佛学会最大的不是海外佛教组织,而是教育制度、社会风气、网络世界等等影响着我们的这一代大学生不再热衷参与佛教组织的种种事项。在面对如此许多挑战的时刻,佛教组织之间必须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其中最大的症结在于我们必须拥有正确的身份认同。我们必须以佛教徒的身份认同为优先,组织身份认同为次。作为有关大专的佛教徒,我们必须认同、支持大专佛学会为有关大专内唯一佛教徒的代表单位。
简介
大专学府是社会的缩影。大专佛学会和海外佛教组织青年团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海外佛教组织对我国佛教及本土佛教组织的影响。据我向一些大专佛学会的前领导人所了解,在海外佛教组织之中主要的还是佛光山和慈济比较活跃于我国大专学府。同时也并不是所有大专学府都存有海外佛教组织。此外海外佛教组织在各别大专的活动情况也各有不同。实际上,每一所存有海外佛教组织的大专学府所受的影响都值得以个案深入探讨。但是基于各种限制,而且遵循主办单位所订立的主题,我将以整体去讨论海外佛教组织的流入对于大专佛教的影响。
海外佛教组织的进入和影响
海外佛教组织有系统的进入马来西亚并开始发挥影响力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据马佛青前总会长继程法师的定义:海外佛教组织是指非完全本地化的组织,它们在马来西亚设有总会,但其行政、思想皆依另一个国家的组织做指导。根据这个定义,对我国产生影响的海外佛教组织有:马来西亚佛光山、马来西亚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马来西亚净宗协会及马来西亚法鼓山。而且都是发源于台湾的佛教组织。
台湾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蔡源林教授在陈秋平所著的《移民与佛教》一书的序文如此形容这些台湾佛教组织:“台湾佛教最为人所知的一大特色便是大道场发展成为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庞大佛教事业体的现象,故有所谓四大或五大山头的说法,且都积极拓展组织,互相较劲,目前这种组织模式也被带到大马来……”
海外佛教组织的到来马来西亚对我国佛教界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随着海外佛教组织在大专的活动,也对原有的大专佛学会带来了影响。甚至有者认为带来了一定困扰。综合了一些我面谈的前大专佛学会的领导层的意见及我个人的观察,海外佛教组织对本土佛教,尤其是大专佛教的影响可以分类成:
(一) 资源的分化和竞争
(二) 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
(三) 对新学佛者造成困扰
(四) 自主权的受侵蚀
(一) 资源的分化和竞争
海外佛教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最明显和直接的即是资源的分化和竞争。在马来西亚特殊政治氛围的大专学府了,这资源的分化可能会有更大的后遗症。马大佛学会前理事许俊辉在其《三个主流佛教》一文说的很详细和深入:“无可否认,我国的大专学府是充满政治味道的。要办大专组织,不可不了解我国学府里的政治环境。对于宗教学会,校方更是异常的敏感,所以许多佛学会办活动时往往遇到诸多困难,尤其是在分配资源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固打制’。如果在校内同时举办几个类似性质的活动,或者单一种族的活动,校方肯定做出各方面的阻扰。要清楚,在我国的政治环境里,其他宗教的活动是绝对不能给予回教徒参与,而我国大专政策是各大活动必须能够让三大种族参与的(理论上)非宗教活动。在宗教团体方面,当然只允许一个回教团体,至于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各一个团体以做代表性。若佛教团体名正言顺的有三个,对校方而言,其他宗教团体也可以有第二的代表。肯定的是,校方绝不会给回教团体出现明显的分支,不公平现象就可能会出现,而校方也有可能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其中的佛教团体关闭。这里只是从我在学府经验里的推论,但佛教徒不能忽略这个可能性。所以,我希望当其他佛教团体进入大专学府时,不要忽视我国大专坏境的事实,并更要深入考虑长远的未来。我国大专家长式的管理并不能与台湾这样高度民主的社会能做比较的,往往也只有真正在大专学府里搞过学会的人才清楚了解当中‘苦楚’。而现实中,各大专佛学会也经常在这样政治味道强的大专环境受到不多不少的打压。一不小心,学生团体会就可能成为校园政治底下的栖牲者。”
(二) 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
在我国,几乎每间大专都有本身的佛学会。虽然各有各的宗旨目标,但是不外乎以弘扬佛法及提供大学生一个学习佛法的平台为出发点。一直以来我国大专佛学会所提供的这个平台基本上是中立的,不分宗派的,完全符合我国佛教多元和圆融的精神和面貌。
然而所有的海外佛教组织却和我国传统的佛教面貌格格不入。这些组织不但在教义上有鲜明的宗派色彩,甚至有着强烈的“组织色彩”,严重的话即是“山头主义”。就如马佛青前副总会长在《移民与佛教》一书中所说的:“这些外国组织喜欢称呼自己为‘某某(组织名称)人’,虽然,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使信徒或团员们更有归属感,但最终它却导致对于组织或团体的认同多过于对佛法、佛教的认同,进一步的使‘山头主义’的问题趋于严重。”
马佛青前总会长继程法师也曾指出:“一向来,大马佛教组织,无论是南、北传,都尽量把佛教的概念放得很宽,允许信徒参加任何派系、团体,一位真正依法而行的佛教徒,绝不会刻意的设立个人标签,他应该很清楚的知道,‘我是佛教徒’,而不是‘我是xx人’。”
马大佛学会前理事许俊辉针对大专佛学会的情况认为:“大专佛学会应该是提供一个有系统的学佛班,和一个不倾向于任何宗派或任何组织的学佛环境。在这个中立的平台上,学佛人都不会先入为主地只认识某一个宗派或组织文化,而是从佛法最基本起步,所以许多大专都提倡‘扎根’的理念。虽然有些佛学会会倾向于某派系和教法,但这不破坏佛学会开放的平台,毕竟佛学会本身成立的宗旨并不附属于任何宗派,而是佛学本身。佛学会可以有不同的宗教导师顾问,也是会员与不同外面佛教团体的桥梁。学会也是集合各大佛教资讯(无论什么宗派)的最好管道。”
我个人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一次联合国内许多佛教团体的大型活动中,联合筹委会议决了印制有关活动的统一T恤。但是却有海外组织拒绝穿,因为他们只能穿他们本身单位的制服。而这对其他国内本土佛教组织的代表却完全不成问题。
从内修上看,过度的标榜宗派也容易让学生过早的将自己定型在某一个宗派上,而错过探索最契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从外弘来谈,过早的定格于某一组织,也将导致他们往后可能欠缺宏观的马来西亚佛教观。
(三) 对新学佛者造成困扰
海外佛教组织鲜明的宗派色彩和组织色彩,不但造成了我国佛教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同时也对一些新学佛者造成困扰。尤其是年轻的大专生,乃至于中学生。比如,国民服务的学员们就为马佛青和净宗协会分别到营地讲佛学课而觉得迷惑。
马大佛学会前理事许俊辉也提出这样的疑问:“三个佛教团体,各自有其管理架构,代表佛教徒,那么就失去任何一个学府的佛教代表。同时,三个佛教团体也混淆学生,三个都是弘扬佛法、佛陀的精神的团体,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要参加这个,而不参加那个?若三个团体站在同一阵线代表和做事,那么为什么需要三个不同的团体来做同样事情?若三个代表都标榜自己的不同,那么在弘扬佛教过程当中会互相争取有利的资源,那么就是分化。”
对这些新生而言,他们可能因此认为佛教是个四分五裂的宗教,而选择避而远之,或者选择投入其他宗教学会。那么对佛教就是得不偿失了。
(四) 自主权的受侵蚀
一如马大佛学会前理事许俊辉在《三个主流佛教》所指出的,“佛学会是大专生自己当家的学会,并不受任何外来团体的约束,这样的行政架构才能保障学生能够更自由、独立、开放地学佛。”但是海外佛教组织在大专里头的却不是由学生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会,这对一向标榜独立自主的大专佛教的自主权受到了侵蚀。这个问题放在大环境下的马来西亚佛教则是个更大的问题,继程法师甚至在1990年代使用“殖民”一词来形容这个问题。
我有个人经历可以作为例子。在几年前当卢胜彦来我国宣教时,我国几个主要佛教组织联合起来和真佛宗划清界限,并向大众厘清真佛宗不是正信佛教的时候。虽然慈济开始时和我们站在一起,但是他们事事却必须向台湾总部请示立场。一个在本土活动,应用本土佛教资源的佛教组织,在面对发生在我国内部影响国内佛教社群的事件时,却必须向位于外国的总部请示立场。这相等于把我国佛教殖民化了。把马来西亚佛教变成台湾佛教的附庸。但是马来西亚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一些应对的参考建议
针对海外佛教组织对我国佛教的影响,谭文信(谭郎)在他的《佛教徒如何看待山头主义》一文提出四点总结。虽然他是针对整体马来西亚佛教,但是这四点总结还是可以作为我们讨论海外佛教组织和大专佛教很好的参考。谭文信认为:
- 马来西亚佛教应随着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而有自己在佛教上的诠释权。
- 为了整体佛教的和合与发展,我们对於山头主义之崛起与扩展应有警惕与反思。
- 通过Kalama Sutta的启示,佛教徒必能建立自己的自觉意识,就不会出现如龙应台对东方之珠那样的批判:「香港什么都有,唯一没有的是个性」!
- 我国佛教徒欢迎外国佛教组织一起弘法利生,但做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公民,我们应肯定自己在佛教话语中拥有个人的诠释权,乃至相对独立的批判能力,而不是对进口的东西照单全收!
马来西亚是个结社自由的国家。我们无法也不该阻挠任何组织的成立。马佛青前署理总会长洪祖丰说得好:“从组织的观点来看,宗派多,山头多,门派多都不成问题,但彼此之间不能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那就是大问题。若各宗派进一步神化自己的法师/大师或活佛,甚至以他们取代释迦牟尼佛的地位,那问题就更大了。”更何况,佛光山、慈济毕竟都是正信的佛教组织,也具有正面的形象。而它们之外,还有很多附佛外道也在渗透大专学府。我认为那是更大的,也是真正的问题。另一方面,据我理解,大专佛学会、佛光山及慈济的所有成员的总和也仅占整体华裔大学生的非常少数。所以其实影响大专佛学会最大的不是海外佛教组织,而是教育制度、社会风气、网络世界等等影响着我们的这一代大学生不再热衷参与佛教组织的种种事项。
总结
在面对如此许多挑战的时刻,一如洪祖丰所言,佛教组织之间必须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大专校园外,本土佛教组织和海外佛教组织已经开始合作。这个大专论坛本身就是一个明证。但是组织之间要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认为,最大的症结在于我们必须拥有正确的身份认同。在我国现任首相提出“一个马来西亚”的很多年前,即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马来西亚佛教就已经相对于Theravada、Mahayana及Vajrayana而提出Ekayana,即一乘佛教。在佛教的大前提下,我们连传承都可以放在次要位置,更何况是我们的组织身份。我们必须切记,我们必须以佛教徒的身份认同为优先,而我们的组织身份认同为次。即是说我先是一名佛教徒,然后才是一个佛光人或慈济人。
回到大专的情境,我们必须以我们是此大专的佛教徒身份为优先。我们固然可以基于种种需要成立许多的佛教单位,但是作为有关大专的佛教徒,我们必须认同、支持及参与大专佛学会。其实大专里头出现大专佛学会以外的佛教单位,是一直都存在的现象。我当年在工大,就在佛学会的体制外,每个星期到校外的一所寺庙进行Pali语的诵经及佛法分享。但是那不减我们对工大佛学会的支持和认同。
(07/05/2010)
参考资料
陈秋平,2004,移民与佛教——英殖民时代的槟城佛教。柔佛:南方学院出版。
洪祖丰,2004,大马佛教史。发表於《世界居士佛教论坛》。http://www.mba.net.my/mybuddhism/History/Dev/HisDev009.htm
继程法师,1995,生命的感恩。般若佛法研修会出版。
许俊辉,2010,《三个主流佛教》
谭文信, 2009, 《佛教徒如何看待山头主义》,知心佛友网http://www.meetbuddhist.com/space.php?uid=152&do=blog&id=1178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