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十八届马佛青代表大会新任总会长致辞

【本文为我在马佛青第十八届代表大会当选总会长後的演讲稿】

首先,我感激代表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为马佛青继续奉献。我也要在此恭贺所有当选的全国理事,以及由各州所委任的全国理事。我希望我能够和你们一起,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共同协助马佛青达到它的目标及方向。另一方面,也有些代表们竞选失败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志于为马佛青及大马佛教服务所以才出来竞选的。希望落选的你们,不要放弃你们的发心,继续留在马佛青总会,我相信,总有一个岗位是能让你发挥所长的。

我也想趁此机会感谢第十八届全国理事在过去两年的付出,尤其对于那些今年荣休的全国理事,谢谢他们过去多年无私的付出。同时我也期望他们能向我们之前的前辈们看齐,继续在各个多面给予马佛青新一代理事们协助及指导。

昨晚上,我们有一个团圆宴,非常难得的马佛青的元老们和目前的理事们能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和分享在马佛青的喜怒哀乐。马佛青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理事们退下后,都会继续关心和照顾马佛青的发展,却又不会干涉总会的运作。所以我一直都觉得马佛青的前辈们都是很有智慧的。回顾马佛青的发展,我更不得不赞叹他们。

马佛青总会,顾名思义是一个佛教青年的组织;但是从1970年创立以来,马佛青所从事的佛教工作却从来不局限在佛教青年的范畴。开拓期的马佛青总会在全国各地积极协助佛教团体的成立时,便是协助他们成立佛教会,而不是佛教青年会。马佛青多年来所推动的活动,除了推动者必须是青年外,即是说全国理事、各州理事及常务理事都必须四十岁以下以外,活动内容也向来都是概括性的佛教活动,而并不强调青年特质。我认为马佛青的前辈们是本着佛教青年乃佛教先锋的理念,以佛教青年的热情及魄力推动佛教的发展。

自1980年代,马佛青的前辈们便开始推行六年计划。尽管审察过往的六年计划发现许多计划由于种种因素无法依计推行,但是却也可以发现马佛青的发展是有着明确的方向,而不是权宜性的为办活动而办活动。同时也显示我们前辈们对马佛青的发展方向是极度认真的。

以前辈们为榜样,马佛青目前的领导人,也在2004年的第十七届代表大会通过马佛青第五个六年计划,并拟定“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领导者”为马佛青的发展目标及方向。同时定下了三个成功因素作为马佛青的发展指标,那就是:
一. 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参考依据
二. 前瞻性及杰出的服务
三. 组织的卓越

作为一个全国性佛教青年组织,马佛青理所当然必须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参考依据。任何涉及佛教青年的事宜,马佛青应是有关人士第一个想要咨询的单位。然而如此的地位却不是必然的,马佛青必须付出应有的努力。

首先,马佛青必须努力维持其作为政府及社会认同的佛教青年代表组织。更重要的是,马佛青必须关注所有涉及佛教及青年的事宜,并表达我们的立场。佛教社群基本上是沉默的。对于许多的时事课题,佛教的论述非常缺乏。作为佛教青年,我们必须发挥青年对时代脉搏的熟悉和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及时发表对时事课题的评论,以表达佛教的立场。

另一方面,要成为佛教青年的参考依据,马佛青就绝对必须凝聚国内佛教青年的力量。马佛青将通过不同管道去接引不同階層之佛教青年学佛,如青少年、中学生、大专佛青及社会上之佛教青年,并提供各式训练以提升他们之领袖素质及办事能力,更同时提供平台供他们施展服务佛教的抱负。目前,政府推行的国民服务计划,为我们带来了极好的契机。

谈到前瞻性及杰出的服务,马佛青本是一个以服务为本的佛教组织。自九十年代开始,便提出以四大服务领域提升佛教青年的智慧、慈悲和感恩心的佛青使命。所谓四大服务领域即弘法、教育、文化及福利。在第五个六年计划里,马佛青更将服务领域扩大以包括训练及出版。马佛青既立志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领导者,就必须高瞻远瞩,成为马来西亚佛教的风气带动者。这也即是说,马佛青所提供的服务及所推出的活动,除了杰出优越以外,还必须具足前瞻性及创造性,以切合时代的需求。

除了前瞻性及杰出的要求,马佛青在其举办的活动及提供的服务,也将考虑中英文源流及南北藏三大传承佛教组织的需求。马佛青即使不是国内唯一的,也是绝对少数包括中英文源流及南北藏三大传承佛教团体为会员的组织。马佛青将通过其所举办的活动及所提供的服务,矢志成为中英文源流佛教组织的交流站及三大佛教传承的汇聚点。

自创立以来,马佛青其中最大的一项成就便是协助成立许多的佛教团体及造就无数的领导人才。佛教要在本土继续茁壮,健全的佛教团体及有才华的领导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今日的马佛青理事们将秉承前辈们的努力,继续在领袖及组织管理方面为马佛青的会员团体进行有系统的培训工作,因为我们深切了解,总会和会员团体是兴衰与共的。

马佛青要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领导者,还必须在对外履行时代的关怀的同时,对内提升组织之行政及操作,以达致组织的卓越。

良好的沟通及协调是组织卓越的先决条件。而良好的作业环境则是组织卓越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我期望马佛青能发展成为佛教工作者弘法利生的理想平台。作为一个非营利的宗教组织,马佛青给予献身其中的佛教工作者最大的回报即是塑造一个相互扶持的成长环境,让大家在这个组织里内修外弘,共同成长。

马佛青在1970年创立时便立下“作为马来西亚所有佛教青年之全国性组织”的宗旨以促进青年遵守佛陀律仪,实践佛陀教理。三十六年后的今天,马佛青仍然秉持前辈们的理念,矢志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领导者。因此,我们将致力让马佛青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及时事的参考依据,通过前瞻性及杰出的服务,让马佛青成为马来西亚佛教的风气带动者;以多元的服务及活动,让马佛青成为中英文源流佛教团体的交流站及三大佛教传承的汇聚点;甚至成为马来西亚佛教团结的象征。对内方面,马佛青将不断自我提升,发挥其组织的卓越,成为一个佛教工作者弘法利生的理想平台。

我即被委托为马佛青的新任总会长,承诺将和第十九届全国理事们共同秉承佛陀大悲、大智、大雄力的精神去施展热诚、实践理想、落实展望,并期望能感召佛教青年及佛教团体和马佛青共同建设大马佛教。

2006年6月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我所知道的一行禅师

本文应《慈悲》之邀而作。发表于第73期《慈悲》杂志。 一行禅师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佛教高僧之一。尤其在西方社会,他的知名度或许仅次于达赖喇嘛。一行禅师更是我所非常崇敬的法师。出于对大师的崇敬,我对师父不敢刻意的亲近。所以这次一行禅师到来马来西亚,我也没和禅师有个人的互动。所以我所知道的一行禅师,都是从他的著作、他的开示中而知的,当然也包括了参加他的静修营而得到的领会。 我拜读过几本禅师的著作,在他来马来西亚弘法之前,也曾在曼谷聆听过一场他的开示,受益良多。同时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及文章里引用他的话。我对一行禅师的崇敬不仅限于禅师在佛法上的修持,还在于他提倡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 或译成「人间佛教」)。他在接受美国佛教杂志Shambhala Sun的访问时,针对入世佛教这么说道:「入世佛教就是佛教。当炮弹开始投向人民时,你不能总是留在禅堂。禅修是对现象的认知,不只是发生在你身识里头的,还包括发生在你周遭的一切。」

僧俗互动的原则 ——在家信众的参考

【本文为2010年10月17日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主办之《僧俗清净行》研讨会之讲义】 提要 什么是正确的僧俗互动?僧俗互动中,我们要遵守哪些原则呢?本文尝试提出在僧俗互动中,在家弟子所应该把握的原则作为各位的参考。 僧俗互动其中一个很好的指南,应该就是佛陀在善生经中所说的在家信徒和宗教师的伦理观。综合善生经的内容,在僧俗互动中,在家众对出家众必须做到两大原则,即「恭敬」和「护持」。然而过犹不及,因此在家众得要恪守「合理的供养」的原则。 但是僧俗都不完美,都有瑕疵。在瑕疵面前,作为在家人,在和出家众的互动中,我们还应该恪守一个借用《卡拉玛经》的大原则:「增长僧俗修行的互动可为,反之则不可为。」在遵照以上大原则行事有困难之际,我们需要以下的辅助原则来协助我们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互动:(一)僧俗既有别又平等、(二)尊重法师、保护自己及(三)出家不等同于超凡入圣。 我们不能回避在家人如何处理出家人有过错的问题。「默摈置之」的处理方式应该仅限于在佛教的轻戒律或个人修行问题上犯错的比丘而言。对于一些牵涉到大众利益,牵涉到国家律法的事,在家众还得协助受害者走出黑暗和痛苦,甚至于协助受害者寻求正义。 在佛教组织里头,组织伦理必须超越僧俗伦理。出家人在组织里头有时候需要纯粹以一个组织的成员的身份来互动。譬如出家众也得依从一人一票的组织伦理。但是僧俗互动的「恭敬」原则,在家人还是得时时铭记于心的。

马佛青出版佛学课本教师指南

马佛青佛学课本教师指南献词 我谨恭贺及感恩马佛青教育委员会及佛学课本编委们的努力,完成小学一年级佛学课本教师指南。 佛教教育是马佛青的其中一项服务领域。佛教教育在马来西亚是由民间,即佛教界本身推动的非正规教育。在众多佛教团体多年来的努力下,确实累积了一些成果。然而却仍然缺乏一套从学前到大专的完整和有系统的佛教教育课程。因此在教育领域,马佛青着重于编写从学前到大专的佛学课程纲要、课本以及教师指南。 尽管以非营利团体用非营利模式在进行如此艰巨的工作,但是作业方式却是专业化的,同时坚持其最终产品必须符合专业水准。也因为如此,再加上人力和财力的局限,课本及教师指南编写工作的进度不符理想。然而尽管慢,我们的步伐却是不断向前。这本小学一年级佛学课本教师指南的出版见证了我们的不懈努力。 我们希望由马佛青所编写的统一课程能获得国内开办佛学班的佛教会所采用。我们也希望大家在使用马佛青的课本后,也能不吝指教,让我们能不断提升。 除了课程的编写,马佛青在教育领域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为提供佛学班师资培训,及进行培训人员的训练工作,因为我们坚信佛教教育的成功有赖于有素质的师资。教师指南的编写也是这方面的其中一项工作。 我们期待有更多对佛教教育有心得及兴趣的大德们能奉献彼等的力量,和马佛青共同努力,让往后的编写进度能趕上的马佛青第五个六年计划的指标。且让马佛青与您,共同建设大马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 总会长廖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