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总会长廖国民致词】
佛教一直予人一种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只管个人修行的宗教。当然,佛教是肯定这种修行的,而且佛法的流传也仰赖修行人。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佛教若要在现今的社会继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对今日的各类课题和人们所处的困境作出回应。
就是以这样的前提,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自2004年主办了“死亡的智慧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以来,这几年连续以中英文举办了系列的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并获得令人鼓舞的反应。今年,马佛青总会联合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再次举办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并以“心灵记元心境界”为研讨会主题。
把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称为“心灵记元”,我认为是贴切的。在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觉得心灵的空虚,也越来越觉得心灵建设的重要。许多现代心理学家、许多著名的大学都开始注重心灵的研究。许多的研究也发现,人们的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我们的内心。
实际上,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佛教是非常重视心灵建设的。佛教认为我们的心主导一切。我们的心才是世间的主导。唯有转化我们的内心,我们才可能转化我们的处境。当我们的内心处于恐惧不安时,对我们个人而言,这个世间肯定是扰乱不安的,每一事,每一物都可能让我们恐惧不安。唯为当我们的内心祥和时,我们才能看见世间的祥和。而许多的现代医学专家甚至开始将佛教的修心法门和现代医学结合以治疗病人。所以,和外在的物质条件相比,我们的内心境界才是我们更应专注的。
但是生活在物质富裕,社会经济迅速成长的人们,在科技与文明发达的现代,在资讯爆炸、人与人的联系开始渐渐没有地理和空间的障碍的今天,我们却离我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我们开始不断的追逐世间所谓的成功标准:名誉、地位、财富,以为有了它们,我们就能过更好的生活。从物质层面看,我们的生活确实是过得更好了。但是,我们是否比以前更幸福快乐了呢?实际上,许多的调查报告都证实了一点:人们的幸福感和名誉、地位、财富都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名誉、地位、财富确实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幸福感,但是很快的,我们又会回到原来的心理状况。就好像上班族每年所期盼的加薪,的确能让他们觉得快乐,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回复之前的不满状况,又开始期盼下一年的加薪。
在追逐名誉、地位、财富的当儿,我们却为我们的身心制造了种种的压力、挫折与伤害,同时助长了内心的贪、嗔、痴。当这些心理痛苦无法疏导时,就容易产生疾病。而且是心理上疾病,或者是由心理疾病衍生的生理疾病。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心理学或心理治疗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显得重要。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而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与说明,也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佛教心理学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引导众生以佛法对冶、防范心理疾病产生。所以佛陀也号称大医王。佛陀不仅是善疗众生身体疾病的大医王,更是擅于对治众生各种心理病症的心理医师。例如佛陀开示之三学、六度、四无量心等八万四千法门,正是为了对治众生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种烦恼疾病。实际上在西方国家,佛教心理学已引起学者的重视,心理学家吸收佛教思想,从佛教中找寻解决心理问题和医治心理疾病的方法。
因此,“心灵记元心境界”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希望提供一个平台,让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有丰富经验的佛教学者和行者共聚一堂探讨在心灵记元里我们应该达致的心境界,以及如何达致之。
我衷心希望所有参与今天研讨会的佛弟子和重视心灵成长的人们,能够从中受益,深入探索我们的心灵,去除内心负面的因子,从此像王子和公主一样的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