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10

心灵记元心境界

【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心灵记元心境界”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总会长廖国民致词】 佛教一直予人一种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只管个人修行的宗教。当然,佛教是肯定这种修行的,而且佛法的流传也仰赖修行人。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佛教若要在现今的社会继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对今日的各类课题和人们所处的困境作出回应。 就是以这样的前提,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自2004年主办了“死亡的智慧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以来,这几年连续以中英文举办了系列的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并获得令人鼓舞的反应。今年,马佛青总会联合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再次举办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并以“心灵记元心境界”为研讨会主题。 把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称为“心灵记元”,我认为是贴切的。在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觉得心灵的空虚,也越来越觉得心灵建设的重要。许多现代心理学家、许多著名的大学都开始注重心灵的研究。许多的研究也发现,人们的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我们的内心。 实际上,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佛教是非常重视心灵建设的。佛教认为我们的心主导一切。我们的心才是世间的主导。唯有转化我们的内心,我们才可能转化我们的处境。当我们的内心处于恐惧不安时,对我们个人而言,这个世间肯定是扰乱不安的,每一事,每一物都可能让我们恐惧不安。唯为当我们的内心祥和时,我们才能看见世间的祥和。而许多的现代医学专家甚至开始将佛教的修心法门和现代医学结合以治疗病人。所以,和外在的物质条件相比,我们的内心境界才是我们更应专注的。 但是生活在物质富裕,社会经济迅速成长的人们,在科技与文明发达的现代,在资讯爆炸、人与人的联系开始渐渐没有地理和空间的障碍的今天,我们却离我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我们开始不断的追逐世间所谓的成功标准:名誉、地位、财富,以为有了它们,我们就能过更好的生活。从物质层面看,我们的生活确实是过得更好了。但是,我们是否比以前更幸福快乐了呢?实际上,许多的调查报告都证实了一点:人们的幸福感和名誉、地位、财富都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名誉、地位、财富确实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幸福感,但是很快的,我们又会回到原来的心理状况。就好像上班族每年所期盼的加薪,的确能让他们觉得快乐,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回复之前的不满状况,又开始期盼下一年的加薪。 在追逐名誉、地位、财富的当儿,我们却为我们的身心制造了种种的压力、挫折与伤害,同

马佛青不断锐变以应对时代的变迁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三十六周年献词】 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是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的三十六周年纪念日。马佛青自一九七〇年在社团法令下成立以来,积极在全国各地成立佛教会、推动青年学佛和进行培训工作,为马来西亚佛教奠下深厚的基础。虽然名为佛教青年总会,但是自创立以来,马佛青的工作范畴就从来不局限在佛教青年,而是把视野放在整体大马佛教的发展。马佛青多年来所推动的活动,除了推动者必须是青年外,即是说全国理事、各州理事及常务理事都必须四十岁以下以外,活动内容也向来都是概括性的佛教活动,而并不局限于青年活动。马佛青向来本着佛教青年乃佛教先锋的理念,以佛教青年的热情及魄力建设大马佛教。

别高兴得太早

【本文于2010年8月19日发表于星洲日报沟通平台。四个月过去了,此事渐渐为人淡忘。但是教育部的通令仍然还没有发出。】 根据星洲日报报导,內阁已经决定简化宗教学会的申请程序,即授权校长自行批准宗教学会的成立,不需要再经过州教育局的审核与批准。报导的结论写道“隨着內阁作出了明確的决定和指示后,相信这个问题將能一劳永逸地获得解决”,我觉得这个结论言之过早。 以大马过去的经验,我觉得宗教学会的成立还不能高枕无忧。所以我们也別高兴得太早。 首先,这个决定不是由教育部长宣佈,却是由卫生部长廖中莱宣佈,似乎这消息的发放只是针对华社。只有等到教育部长或者教育部真正下达了这个新的指令,我们才有理由觉得踏实一些。 然而,即使到那时候,也还不能说“问题將能一劳永逸地获得解决”。大马公务员中充斥小拿破仑,阳奉阴违、执行偏差的事件我们都听得太多了;而且,授权校长批准宗教学会的成立,其实也可能是换汤不换药。毕竟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学校的宗教学会被禁止,始作俑者正是校长。很多学校的宗教学会不能成立,也是因为过不了校长那一关。 说到底,校长作为公务员,当中也不乏小拿破仑。所以內阁的决定不能留下尾巴,新的指令必须明文规定,宗教学会的申请成立,只要符合足够人数(15名)的条件,校长別无选择,一定要批准成立。

佛教应和民间节庆结合

【佛青会讯社论】 华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春节或农历新年刚刚过去。许多佛寺,尤其是北传寺廟都张灯结彩,大事庆祝。许多人在除夕夜也到佛寺去烧香辞旧岁迎新年,如马六甲之青云亭及释迦院在除夕夜都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雪兰莪的东禅寺之灯饰及花艺展也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出席参观。 佛教能成为人们庆祝春节的一部份,对佛教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一个宗教要在一个族群中长久流传,就必须和这个族群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该宗教和人们的生活是习习相关的。以基督教和回教为例,孩子出世时有洗礼,成年时有成年礼,婚礼和丧礼都有其各自的仪式。反观佛教在这些人生的重要时刻却显得可有可无。 诚然佛教作为一个追求解脱的宗教,本质上就较不注重世俗的节庆仪式。佛陀固然给于在家居士有关在家生活很多很好的教诲,但是对于生活中重要事件之仪式却付之厥如。然而佛教对于仪式所持有的如此态度却在另一方面给于佛教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此一来,佛教反而可以更轻易的融入任何文化,并和任何节庆结合。 佛教在其发源国印度的衰败,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没有融入印度的生活习俗。所以今日的佛教必须努力和当代生活、传统习俗、民间节庆等结合。马佛青总会曾经在多年前出版了《佛化生活手册》,在这方面作了一个起步,可惜没有足夠的后续工作将这个理念全面落实。无论如何马佛青也曾办了几次佛化婚礼,更重要的是开创了风气,并让佛教徒们有了佛化婚礼的概念。 如今连基督教堂也开始大事庆祝农历新年,本就和中华文化有极深渊源的佛教,更必须努力将佛教成为华人在生活中及各项节庆时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项工作绝非国内任何佛教组织能单一成事,它必须汇聚国内所有佛教界的力量,并将之发展成一波运动。当然我们不能将之视为佛教世俗化,而且也不应将佛教世俗化。佛教在哲理上的探究、在修持上的深入,都是不能因此而有丝毫松懈的。佛教必须在提升其信徒的佛学理论和修持程度的同时,以“附加价值”的方式,深入民间。唯有保持其在哲理和修持上的崇高卓绝,佛教才能保有其强大的摄受力,成为民间乐意与之结合的宗教。也唯有这样,佛教才能成为民间节庆的“附加价值”,而和民间节庆的结合才有其积极的意义。 (10/0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