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骆慧春 为了配合马佛青总会将于今年底于森州瓜拉庇劳举办的全国佛教青少年生活营,该筹委会特此邀请了 1. 马佛青前总会长亦是历任下霹雳佛教会青年组“缘之家”导师的钟汉源 2. 马佛青总会署理总会长廖国民 3. 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注册辅导员及马佛青“心灯”小组主席的李志祥及 4. 资深的青少年佛教教育工作者林秀枝 来探讨佛教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发展。众人于2005年10月2日下午2时在马佛青总会进行了一场题为“马来西亚青少年佛教教育发展的现况与展望”的座谈会。在主持人兼马佛青全国佛教青少年生活营筹委会主席薛振荣的带领下,四位主讲人从各个角度对国内青少年佛教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做了一番交流探讨。 薛:早在80、90年代青少年学佛风气蓬勃,能不能请大家谈谈自己当时做为一个带动者、参与者或观察者的所闻所思? 钟:我本身在当时是担任下霹雳佛教会青少年组缘之家的导师,我们联系了安顺5间中学佛学会的顾问,成立了一个联谊会并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联谊会主要是给予佛学会财力和人力上的资源。我们将全年活动分为大中小型活动,各个团体轮流举办区域性的大型活动,从中累积经验。当时的下霹雳佛教会的青少年生活营由于落足心思的策划,很受欢迎,赢得了地方的口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策划具有创意的活动及安排讲师,是活动有素质与否的重要因素。再来就是掌握了年轻人的需要,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廖:我本身在中学时受在大专学佛的哥哥所影响而认识佛教。80年代末,马六甲当时联系中学佛学会的 MBYS有一班中学生以释迦院为活动基地,利用这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举办了全甲佛教话剧比赛、佛教常识比赛等,还在报章媒体广泛宣传,也有社会人士前来参与。他们的态度自动自发、活动素质也相当高。建立一个这样的联络网,有助于强与弱的团体在同一团队里互相提携与合作,在组织上无疑发挥了雁群效应。 李:我本身学佛时间不久。由于有在教育领域的工作经验,从大量的青少年活动中累积了对青少年的认识与了解。青少年阶段所要面对的挑战主要是要学习面对自己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与当代的时代与环境之下所要做的自我调整与适应。资讯发达的现时代,青少年的接触面和选择更广,他们实在有做不完的事和玩不完的玩意儿。 林:我是在1994年在理大读书时开始学佛。直到三年前,我和先生一起开始带领吧生滨海佛学会青少年组,这才发现要去了解中
我在马佛青任内及各类活动和媒体发表过的各类文字的收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