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11

青少年佛教教育发展哪哩走?

整理:骆慧春 为了配合马佛青总会将于今年底于森州瓜拉庇劳举办的全国佛教青少年生活营,该筹委会特此邀请了 1. 马佛青前总会长亦是历任下霹雳佛教会青年组“缘之家”导师的钟汉源 2. 马佛青总会署理总会长廖国民 3. 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注册辅导员及马佛青“心灯”小组主席的李志祥及 4. 资深的青少年佛教教育工作者林秀枝 来探讨佛教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发展。众人于2005年10月2日下午2时在马佛青总会进行了一场题为“马来西亚青少年佛教教育发展的现况与展望”的座谈会。在主持人兼马佛青全国佛教青少年生活营筹委会主席薛振荣的带领下,四位主讲人从各个角度对国内青少年佛教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做了一番交流探讨。 薛:早在80、90年代青少年学佛风气蓬勃,能不能请大家谈谈自己当时做为一个带动者、参与者或观察者的所闻所思? 钟:我本身在当时是担任下霹雳佛教会青少年组缘之家的导师,我们联系了安顺5间中学佛学会的顾问,成立了一个联谊会并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联谊会主要是给予佛学会财力和人力上的资源。我们将全年活动分为大中小型活动,各个团体轮流举办区域性的大型活动,从中累积经验。当时的下霹雳佛教会的青少年生活营由于落足心思的策划,很受欢迎,赢得了地方的口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策划具有创意的活动及安排讲师,是活动有素质与否的重要因素。再来就是掌握了年轻人的需要,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廖:我本身在中学时受在大专学佛的哥哥所影响而认识佛教。80年代末,马六甲当时联系中学佛学会的 MBYS有一班中学生以释迦院为活动基地,利用这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举办了全甲佛教话剧比赛、佛教常识比赛等,还在报章媒体广泛宣传,也有社会人士前来参与。他们的态度自动自发、活动素质也相当高。建立一个这样的联络网,有助于强与弱的团体在同一团队里互相提携与合作,在组织上无疑发挥了雁群效应。 李:我本身学佛时间不久。由于有在教育领域的工作经验,从大量的青少年活动中累积了对青少年的认识与了解。青少年阶段所要面对的挑战主要是要学习面对自己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与当代的时代与环境之下所要做的自我调整与适应。资讯发达的现时代,青少年的接触面和选择更广,他们实在有做不完的事和玩不完的玩意儿。 林:我是在1994年在理大读书时开始学佛。直到三年前,我和先生一起开始带领吧生滨海佛学会青少年组,这才发现要去了解中

佛教的婚姻与家庭观

【本文为「婚前教育与咨询」义工人员培训课程之讲义。该课程由雪兰莪妇女前进协会及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于2006年联办】 佛教的婚姻观 佛教是一个开明、民主及允许自由思考的宗教。因此对于许多时事课题,佛教允许各人可以有不一样的观点。 佛教是强调出离的,唯也认同世俗生活。 佛教经典中,谈及世俗生活的不多,主要是因为佛陀大部份时间都是对出家众说法。 对佛教而言,婚姻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宗教义务。佛教不强制在家信徒必须结婚。 男女皆可自由的选择结婚或单身。 佛陀在吉祥经里表示,有妻儿的陪伴是真吉祥。 对于如何达致婚姻的美满,佛陀有许多的教诲。 婚礼 对于婚礼,佛教没有特定的仪式或要求。 佛教承认不同国家或文化的人所奉行的传统仪式。因此佛教婚礼各地不同。 一般上,婚礼可在寺廟或家里头进行,给予新人祝福和劝导。 婚姻生活 在 Anguttara Nikaya 中,佛陀在给 Nakulapita 和 Nakulamata 开示时说:夫妻若要长久生活在一块,必须具备相同的信仰、相同的品德、相同的宽容和相同的智慧。换句话说即是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由此引申,应用在两人的相处上即是:彼此信任、彼此关怀、彼此包容、彼此了解。 达摩难陀长老说:美好的婚姻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和彼此的忠心,而不是一时的激情和纵情。 婚姻生活里,绝不能有谁优谁劣的比较,夫妻应扮演着互補的角色,给予对方能量和鼓励,并互相支援和彼此欣赏。 婚姻是属于平等、温柔、宽大、从容、奉献的关系。 一般上被认同的夫妻相处之道,佛教是认可的。 婚姻中的宗教冲突 结婚不表示两个人完全融成一个乃至于失去自个的个性。 当宗教强制要求夫妻两人都必须拥有同样的宗教信仰或标签,其就否决了个人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人权。 佛教接受在同一家庭内存有其他宗教。 佛教徒不要求其伴侣必须归依佛教,但也不能因此放弃自己的信仰。 佛教对性的观点 性本身并不是邪恶的。 佛陀曾说,他不曾见过有什何东西比女人更吸引男人。反之亦然。 达摩难陀长老表示,在所有可给人欢愉的事物中,没有一样如异性的身躯能给人所有五种感官上的欢愉。 性应是男女关係中的感情的最高升华。婚姻生活中,性和爱无法分开。 虽然在家人是允许有性生活,但必须强调的是,佛陀将不邪淫列为五戒之一。 夫妻应履行的责任 依据佛教的教诲,

佛教應該展現對全人類課題的關懷

【馬佛青會訊社論】 馬佛青總會于二零零四年四月舉辦了「佛教的當代關懷」爲主題的一項論壇,吸引了來自全馬各地乃至于海外的近九百名人士參于其盛。此論壇獲得的熱烈迴響,讓人們深感馬來西亞佛教的興盛。然而從辦此論壇爲提升佛教徒的思想素質與評論能力的宗旨來看,它其實只是一個開始。 馬來西亞的佛教從早期的迷信膜拜到後來的正信學佛,而發展成今日的百花齊放,熱鬧好玩的慶典有之,接引初學的生活營有之,嚴肅精進的修持活動也有之。然而對于當代的政治、經濟、科技及社會課題却缺乏關懷。佛教徒在各類活動所討論的就只是佛教及佛學課題,仿佛佛教徒和這個世界是兩個無關的個體。 許許多多對人類影響钜大的事件,都難于聽見佛教的聲音,包括基因改造食物、安樂死、複製人等佛教徒「應該」有話說的議題,更遑論一些如世界人權狀况、新聞自由、地球暖化、金融風暴等看似和佛教莫不相關的課題。實際上,既使是後述事件,我們也相信可以從佛教經典裡頭找到論據。 佛教對各項議題的相對沉默,一方面固然是心態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爲我們對各項議題的不瞭解。然而,我們相信,而且從「佛教的當代關懷」也得到證明,佛教徒遍布各行各業,不乏各方面的專才。他們缺乏的也許只是一點鼓勵和一個平台。馬佛青總會不可能是每項議題的專才,但是我們可以扮演鼓勵和提供平台的角色。 佛教的現代化不應只反映在新穎的建築和高科技器材的表相而己。更應該展現在對當代課題的關懷。我們既然認爲佛教是全人類的宗教,就應該展現對全人類課題的關懷。 【二〇〇四年五月】

佛教应和民间节庆结合

【佛青会讯社论】 华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春节或农历新年刚刚过去。许多佛寺,尤其是北传寺廟都张灯结彩,大事庆祝。许多人在除夕夜也到佛寺去烧香辞旧岁迎新年,如马六甲之青云亭及释迦院在除夕夜都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雪兰莪的东禅寺之灯饰及花艺展也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出席参观。 佛教能成为人们庆祝春节的一部份,对佛教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一个宗教要在一个族群中长久流传,就必须和这个族群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该宗教和人们的生活是习习相关的。以基督教和回教为例,孩子出世时有洗礼,成年时有成年礼,婚礼和丧礼都有其各自的仪式。反观佛教在这些人生的重要时刻却显得可有可无。 诚然佛教作为一个追求解脱的宗教,本质上就较不注重世俗的节庆仪式。佛陀固然给于在家居士有关在家生活很多很好的教诲,但是对于生活中重要事件之仪式却付之厥如。然而佛教对于仪式所持有的如此态度却在另一方面给于佛教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此一来,佛教反而可以更轻易的融入任何文化,并和任何节庆结合。 佛教在其发源国印度的衰败,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没有融入印度的生活习俗。所以今日的佛教必须努力和当代生活、传统习俗、民间节庆等结合。马佛青总会曾经在多年前出版了《佛化生活手册》,在这方面作了一个起步,可惜没有足夠的后续工作将这个理念全面落实。无论如何马佛青也曾办了几次佛化婚礼,更重要的是开创了风气,并让佛教徒们有了佛化婚礼的概念。 如今连基督教堂也开始大事庆祝农历新年,本就和中华文化有极深渊源的佛教,更必须努力将佛教成为华人在生活中及各项节庆时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项工作绝非国内任何佛教组织能单一成事,它必须汇聚国内所有佛教界的力量,并将之发展成一波运动。 当然我们不能将之视为佛教世俗化,而且也不应将佛教世俗化。佛教在哲理上的探究、在修持上的深入,都是不能因此而有丝毫松懈的。佛教必须在提升其信徒的佛学理论和修持程度的同时,以“附加价值”的方式,深入民间。唯有保持其在哲理和修持上的崇高卓绝,佛教才能保有其强大的摄受力,成为民间乐意与之结合的宗教。也唯有这样,佛教才能成为民间节庆的“附加价值”,而和民间节庆的结合才有其积极的意义。 (10/03/2005)